在4月18日下午,我漫步于英雄广场,眼前是悠闲自得的人们:有人深陷于扑克、麻将、象棋的世界,有人通过太极、大雁功和八段锦的动作舒展身体,有人手握风筝线在配资炒股,让思绪随着纸鸢飞向远方的云端。
在人群最聚集的地方,一场热烈的鼓舞活动正酣畅上演。顺着激昂的节奏走去,来到烈士浮雕旁,看到表演者们用简陋的设备:一支麦克风、一部手机、一台音响,竟奏响了震撼人心的乐章。虽然他们并非专业的歌手或舞者,但每一个音符,每一个动作,都浸透了真挚的情感。《英雄战歌》激昂高亢,仿佛在讲述往昔的壮丽;《我爱你中国》温柔深情,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。嘹亮的歌声、铿锵的旋律深深打动人心,吸引了许多路人驻足围观。
我继续向贤母亭走去,那里也有另一场自发组织的演出。当《白毛女》中的经典唱段响起,熟悉的旋律瞬间将大家带回那段特殊的历史时光。围观的人群越来越多,有的静心聆听,有的轻声跟唱,仿佛沉浸在这充满生活气息的艺术氛围中。
展开剩余78%广场上,不乏成群结队自发歌唱的群众。他们或拿着简易的麦克风,或用手机播放伴奏,没有华丽的舞台,亦没有璀璨的灯光,但他们用最纯粹的热爱演绎着一首首动人的歌曲。
看到这些表演,心中不禁涌现出一个念头:如今舞台上闪耀的知名歌手,很多都曾从民间走来,汲取了生活的养分,最终绽放出耀眼的光芒。就像旭日阳刚组合,他们曾是普通的农民工,忙碌于钢筋水泥的工地,始终怀揣着对音乐的热爱。在工作间隙,他们用简陋的设备、朴实的嗓音翻唱歌曲,充满生活气息的歌声迅速在网络上传播,最终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,让无数人看到了平凡人也能创造不平凡的奇迹。还有大衣哥朱之文,这位朴实无华的农民,用嘹亮的歌声表达对生活的热爱,虽然没有专业的声乐训练,但凭借天赋与努力,他走进了大众的视野,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。
我还想到,在城市的街巷、乡村的集市,总有这样一群“平民”歌者。他们没有华丽的舞台,没有专业的设备,只有一副热爱音乐的嗓子,用歌声为平凡的生活增添了一抹动人的旋律。他们勇敢站上那片小小的天地,用歌声传递温暖与力量。那些歌声,或激昂热烈,点燃人们内心的热情;或柔情婉转,抚慰疲惫的心灵。他们歌唱不为名利,只为将快乐传递给每个人。他们是生活中的艺术家,用最朴素的方式,让平凡的日子闪耀光辉,让每个聆听者在歌声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希望。
广场上的歌手们,蕴藏着无数潜力无限的“明日之星”,他们是优秀演员的宝库。在这里,不同年龄、不同职业的人们汇聚一堂,用歌声表达自我,每一个充满感情的演唱,都可能是未被发现的明珠。他们扎根民间,传承着最纯粹的音乐文化,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中流砥柱。也许未来,更多从广场走出的“平民”歌者,将在更大的舞台上发光发热,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,创造更多传奇。
这一下午,一场场自发组织的演出,仿佛是钥匙,打开了记忆的大门。旋律中,既有对英烈的深切怀念,也有对时代脉搏的敏锐捕捉;既有豪情万丈的战歌,又有宁静悠闲的曲调。在这里,艺术不再遥远,而是成为了人们情感的寄托、快乐的源泉,点燃了思想的火花。英雄广场,已然成为人们的精神乐园。
此次广场之行让我深思:为何这些看似“平民”的演出,能吸引如此多的目光?或许答案很简单——这是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,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呼唤。如今,我们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众多优秀的文艺工作者,然而,大多数时候,普通人却难以欣赏到他们的精彩演出。即便偶尔有机会,往往还需要支付费用,这显然与“文艺为人民服务”的初衷背道而驰。
在新时代的征程中,我们更应牢记文艺工作者的初心,传承“文艺为人民”的优良传统。文化部门不妨借鉴往昔“大篷车”演出等形式,走进基层,贴近生活,让文艺的种子在人民的土壤中生根发芽、开花结果。唯有如此,文艺才能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,为文化建设添砖加瓦,为人民服务,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,助力建设繁荣昌盛的国家。
我为英雄广场的歌声喝彩,那是快乐祥和的旋律,是唤起美好希望的乐章,是点燃激情的火花,是歌颂新时代的交响,是扎根人民的生命之歌。
发布于:山东省